当前位置:新译通翻译公司|上海翻译公司|北京翻译公司|英语翻译|日语翻译|韩语翻译 > <长宁翻译
新译通公司提供专业长宁翻译服务
长宁区文化艺术中心,长宁文化馆位于长宁区仙霞路650号,近邻仙霞商业街,其面积9000平方米,总投资近几十万元,设有集影剧、会务,展厅,歌舞等娱乐,休闲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公益文化设施,长宁区文化艺术中心和长宁文化馆,于1985年,1992年前后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的基建,从原址延安西路719号被置换到仙霞路650号,97年,元霄节新的长宁区文化馆,长宁文化艺术中心在繁华的商业街仙霞路上落成开馆,原先从几十人,两间办公室发展成拥有100余位职工和较齐全的现代文化设施。硬件到位,实行了干部聘用制,经营承包制,岗位责任制,已先后发展建立延华文化发展公司,天龙贸易公司和天翔公司。长宁区文化馆,长宁文化艺术中心正以改革东风,迅速开拓群众活动的新领域,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更广泛地参与。 长宁完善文化场馆功能配置和管理机制,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。 “先有法华,后辟上海”的法华镇、成市于南宋建炎年间的北新泾镇和已有近60年历史的长宁沪剧团……长宁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遗产。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商业文化的冲击,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、保护和发展的形势十分严峻。根据“政府主导、社会参与,明确职责、形成合力;长远规划、分步实施,点面结合、讲求实效”的工作原则,民盟长宁区委提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: 1、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。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既是长宁历史发展的见证,又是长宁珍贵的文化资源。政府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,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,纳入文化发展纲要。建议政府成立专门领导机构,建立起责任明确、运转协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,切实推进这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事工程。 2、巩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成果。最近长宁区完成的普查摸底工作是继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展搜集整理民间三套集成(民间歌曲、诗歌、故事)之后又一次更全面的普查。区政府应在这次普查的基础上,批准公布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,明确什么是急需保护的文化遗产,哪些文化遗产应该放入名录,并报市政府备案。建议建好沪上第一个传承民间艺术,弘扬民俗文化的主题文化馆——长宁民俗文化中心,办好根据当年法华有“小洛阳”美称的民间习俗而举办的法华牡丹艺术节。 3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的科学管理。应充分发挥“数字长宁”的优势,运用文字、录音、录像、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,对珍贵、濒危并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进行真实、系统和全面的记录,并建立档案和数据库,如长宁沪剧团建团以来演出过所有的剧目资料、能搜集得到的江南丝竹乐谱等。建立文化传承人(传承单位)的认定、支持和培训机制,通过资助扶助等手段,鼓励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,如扶持新泾中学沪剧特色班和文化馆(站)的有关文艺团队。建议在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“中国文化遗产日”,组织各类文化活动,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。 4、保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人力物力。政府应加大保护工作专项经费的投入。加强人才的培养,其中包括专业理论、操作方法、技术手段等多种科目的培训,培养一大批热爱传统文化、专业知识精湛、具有奉献精神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。聘请专家顾问,发挥专家的作用,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咨询机制和检查监督制度。 据反馈,长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纳入区中长期文化发展规划,区财政每年以一定资金作为专项基金予以保证。长宁区首批2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公布,沪剧艺术、长宁江南丝竹、西郊农民画、中山装制作工艺等6项作为申报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。民间特色文化团队建设,举办剪纸、捏泥人等民间手工艺培训班,扶持民俗文化特色学校,每年举办大型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等相关工作都已在进行中。 新译通专业翻译的语种
新译通翻译公司下设全国各地分公司: |